
跟踪采访解心疑 诚意展示加盟实况
跟踪采访解心疑 诚意展示加盟实况
本刊记者 于耀杰
每次执笔去写一品鲜的稿件,总有一种新鲜感,因为翻开几年的连续报道,几乎没有一篇内容是重复的。这次组稿也不例外,为了能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一品鲜的加盟实况,一品鲜的王威总经理再次邀请笔者奔赴大庆跟踪采访。
临行前我总是不解,电话采访也一样啊?何必东奔西跑浪费时间。王总对此很坦言:“报道一品鲜,就是要让读者全面了解我们的项目,一品鲜总部的情况已写得很多了,但是那些还在观望的意向读者,却更想知道加盟商们做得怎么样?有很多读者打来电话,问我要加盟商的电话想去核实,与其这样,还不如由你们客观地去采访。如果有可能,我更愿意把一品鲜各地加盟店的经营情况公布出来,因为我坚信一品鲜经得起方方面面的考证。”
走进大庆加盟店 亲口品面果然不同凡响
带着王总的诚意,带着读者的关注,2008年8月29日傍晚,我踏上了东北大庆这座边境小镇的土地。这里曾是石油铁人王进喜工作过的地方,所以很多街边店铺都以“铁人”命名,街道两边也随处可见探油的钻井和高耸的塔吊。
一品鲜的大庆加盟商名叫李万军,电话联系得知,晚上五六点钟是他店里忙的时候,所以没让他接站,我选择只身前往。按着李万军提供的地址,我顺利地找到了“一品鲜面条店”。不用自我介绍,我就知道眼前这个一身面粉,忙得头不抬眼不睁的男人就是李万军。初次见面他也并不陌生,高兴地对我说:“可把你等来了,你先坐一会儿,我忙完手头的活再和你好好聊。”
其实他的面早已经卖光了,但是他需要准备好明天做面的工序,所以直到7点才关门闭店。
我们专程来到了一家由一品鲜供应面条的“四菜一汤家乡菜馆”吃晚餐。李先生说起了结缘一品鲜的故事:他从2002年就看致富类的杂志,当时大庆市在开发,觉得市场很大,就想做杂志上推荐的一个门窗项目,但是他的爱人觉得“民以食为天”,做饮食生意就算亏也不会亏太多,所以他们就一直关注杂志上的饮食项目,光是一品鲜面条的报道就看了无数次。直到2006年才决定亲自去一品鲜考察。王总人很好,带他去品尝、考察一品鲜。在荥阳当地的大、小超市和一些综合批发市场都有一品鲜面条卖,和杂志上介绍的一模一样。他当即加盟一品鲜,学技术不太复杂,五天就学会了几十种面条的制作方法。
跟踪采访经销商 齐声同赞一品鲜
第二天才是正式采访,早晨6点我就来到了李先生的一品鲜店,目的就是想听听经销商和顾客是怎么评价一品鲜面条的。李先生是大庆市的总经销,主要负责生产,销售靠经销商完成。每天一早,经销商会上门取货,一般每天早上8点,李先生的面条基本卖完。
10点左右,李先生带我来到位于大庆市让胡路区宏伟一队的“姐妹超市”,老板李银说:“我这个店是兑别人的,现在快一年了,之前那家就一直上一品鲜面条,我兑过来以后就上别的面条,但和一品鲜比就是卖不动,后来又改回卖一品鲜面条。周围的邻居虽然知道这种面条是机械压出来的,但它的口感比手工做的都好吃,就叫它手擀面。我每天到李先生那里取40公斤左右的面条,有时候还不够卖。在采访时,我遇见了周围的居民王明艳,王大姐说:“我家喜欢吃面,每天要吃一顿面条,一品鲜面不像别家的吃完嘴里发酸,这面吃后嘴里有麦香味,口感还特别的好,很筋道,还很耐煮,就像家里手擀的一样。当我告诉王大姐这面是用机器压出来的时候,王大姐说:“真的,到现在我还不相信这面是用机器压出来的呢”。
随后我们又来到大庆市让胡路区西建街11号的“上上品客火锅店”,老板娘孙萍说:“我开火锅店之前就经常到家对面的饭店吃饭,就爱吃那家的面,开始我还以为是他们自己做的呢,后来问过才知道是在大庆一品鲜加盟店上的面。如今自己开店,自然也上一品鲜面了。”孙萍还说:“这面口感特别好,吃到嘴里特别滑润、筋道,有不少顾客是冲这面来我这里吃火锅的,而且这面隔一夜之后放到火锅里煮,吃起来仍旧有嚼头;现在是火锅淡季,我每天进25公斤面,刚好够卖,等进入火锅旺季,我准备每天进50公斤一品鲜面条,销售出去应该不成问题;李万军服务很好,只要电话打过去,他就马上送货来。”
采访此至,想必不用我做过多的评论,李万军的加盟实况,经销商的齐声同赞,早已为一品鲜又划出了一道浓墨重彩的乐章。